人文_周边_诺曼凯歌集团

诺曼凯歌

您现在的位置:诺曼凯歌 >> 周边 >> 人文

中秋节

众人团聚博饼赢状元,这是闽南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,自然也是厦门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。据说在 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,其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,激励鼓舞士气,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,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~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,经过一番推敲,巧妙设计中秋会饼,让全体将士在中秋夜晚欢快拼搏。

博饼以"会"计算,一般一"会"以四五人为宜。"会"饼模仿科举制,设状元饼(最大的)一个、对堂(榜眼)饼二个、三红(探花)饼四个、四进(进士)饼八个、二举(举人)饼16个、一秀(秀才)饼32个。

源于闽南的"博饼",随郑成功收复台湾,300年多来在台湾也极其盛行。博饼文化也因以其丰富的内涵,妙趣横生的特点广为留传,让体验者津津乐道。

敬祖节

厦门和附近地区的民众有过这样的习俗: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敬祖节,人们用薄饼祭祖宗,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。

薄饼,也叫润饼或春卷,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,卷上配料而成。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。配料或称为馅,通常用豆腐干、猪肉、豆芽菜、笋片、红萝卜、白萝卜、韭菜、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成。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,卷成竹筒状,表面涂些辣酱、芥末等,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,吃起来味香可口。

薄饼始于何时,无从查考。民间有一传说。 说是,郑成功收复台湾后,大力开发台湾,但不久死于台湾,其子郑经继承父业,继续经营台湾,继续抗清,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,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,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,郑军进入城内,老百姓一边迎郑军,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。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。

早年办婚事,大喜日子,更是全家红艳艳。大厅、房门贴新毁对联。 婴儿满月要做红色的"满月圆"、蒸油饭,配两粒染红鸡蛋馈赠亲朋。亲朋向产妇赠送黄花鱼、鸡、蛋等礼品,要贴上红纸,在鸡脚上扎红纱带。老人寿辰要在厅堂挂红寿帐,贴诸如"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堂"之类的寿联;还要做工寿桃、寿龟,寿龟颜色为红色。

过年习俗

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。乡村农家,房多门多,除了贴春联外,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,叫"门蔗",方言"蔗"与"佳"近音,寓意进入佳境。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、长年菜、发糕,并插上用红、黄两色纸扎的"春枝",寓意饭菜长年丰足,吉祥发财。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,点燃待其烟绕火旺,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,边跳边念:"跳入来,年年大发财;跳出去,无忧共无虑;跳过东,五谷吃不空;跳过西,钱银滚滚来。"这叫"过火群",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,消灾过运,迎来干干净净、大吉大利的新年。"跳火群"后,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,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,垃圾堆放门边,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,帮助发家致富。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,叫"添旺",象征更加兴旺。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,叫"围炉守岁",最好通宵达旦守着,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。此时,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,叫"分圆"。随着社会进步,生活节奏加快,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,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。特别是"围炉"在腊月寒冬,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,述旧岁展望未来,那是多么温馨,多么幸福。

端午节

五月初五,是"端午节",又叫"五月节"。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全国共同的内容,如吃粽子、划龙舟,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,如抓鸭子、抓猪等竞技活动。 龙舟竞渡,虽是全国各地普遍的活动,但在厦门,龙舟比赛规模宏大,现今集美的龙舟池四周长1800米,就是专为龙舟竞渡而建的,1987年6月在厦门集美举办"嘉庚杯"国际龙舟邀请赛,世界各国好手劈波斩浪,场面十分壮观、热烈。

尚红习俗

闽南人,以红为尊、为大,为喜、为吉。
逢年过节,村头村尾,闹街僻巷,处处见红。新春佳节,居家门窗户扇贴春联。除夕夜,农家大厅桌上摆一钵头大米饭。饭上插一支红春花,红示吉祥。方言"春"与"剩"同音,意为"余粮"过年。迎新年,家家户户蒸年糕,每层年糕一定要按上四粒大红枣;蒸发糕,在发糕上撒几粒红色爆米花,把方形竹筷头劈为十字叉,蘸上红水在发糕上印上4粒小红点,再插朵红绸春花。除夕夜,长辈赠晚辈的压岁钱要用红纸包,现在用印有"恭喜发财"红纸袋。

农历六月十五称"半年",冬至或元宵节,民间都有吃汤圆习俗,吃汤圆庆团圆。搓汤圆时还要搓几粒红色掺入,表示吉祥。

早年办婚事,大喜日子,更是全家红艳艳。大厅、房门贴新毁对联。 婴儿满月要做红色的"满月圆"、蒸油饭,配两粒染红鸡蛋馈赠亲朋。亲朋向产妇赠送黄花鱼、鸡、蛋等礼品,要贴上红纸,在鸡脚上扎红纱带。老人寿辰要在厅堂挂红寿帐,贴诸如"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堂"之类的寿联;还要做工寿桃、寿龟,寿龟颜色为红色。